漓江:千年奔涌 一江传奇

从中国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发源,向南逶迤而去,流经兴安、灵川、桂林、阳朔、平乐等地,最终汇入桂江、西江。绵延214公里,沿途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漓江,成就了桂林山水的千年盛名。

群山环抱下的漓江自北向南而去,所到之处,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黄一骏 摄

6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广西专场上,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蓝天立用六个词语推介广西,首个关键词就是以漓江为代表的“山水秀美”。

漓江的美自然不需要多说。千百年来,古人穷尽溢美之辞,只为描摹其神韵一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南宋诗人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这句诗堪称史上最强推介词,在800余年后的今天,每年仍吸引着无数人前来一睹中国山水美景的巅峰代表作。

水系孕育了文化。在雁山区奇峰镇附近相思江与漓江交汇处,父子岩遗址群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桂林文化。5000年前,桂林人逐漓江而居,以洞穴为室,繁衍生息。大量出土的穿孔石钺、玉管、玉镯、凹刃石锛、石斧、石镞、纺轮等文物,让我们得以一窥遥远的史前时期,桂林社会经济文化的灿烂辉煌。

公元前219年,为解决秦国南平百越的物资运输问题,掌管军需供应的监御史禄启动了灵渠开凿工程,成功地沟通了湘江与漓江,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实现串联。至此,岭南地区正式被纳入华夏版图。

“南通海域,北达中原,西扼蛮荒”,借助漓江及其一级支流灵渠,数不清的官吏、商贾、文人纷纷随江而下进入桂林,可谓“南北行旅,皆集于此”。中原文化、粤西文化、南海文化、丝路文化在此交融贯通,桂林城池随之应运而生。

唐代,人们在漓江与阳江(今称桃花江)交汇之处筑成城郭,东西以漓江与阳江河道构成城防水系,北借叠彩山、宝积山等构筑陆上城防,拱卫夹城、子城,形成了桂林最初的山水环抱的城市格局。宋代,依山傍水凿池筑城,兴建街市,形成了现有的城市内湖水系(宋护城河)和核心区用地格局。明代以叠彩山、象鼻山为轴线,以独秀峰为核心,建靖江王城,形成了“山—水—城”和谐的城市形态。

渔樵江渚上,欸乃一声山水绿。如今,漓江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早已超越了一条河流本身,她是桂林山水的魂与神,是山水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具象载体,更是一座古今中外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桥梁、一张举世瞩目的“中国名片”。每年,上亿人慕名而来,找寻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和“诗与远方”。160位中外国家首脑政要流连忘返,徜徉沉醉在甲天下的山水间。

2013年,漓江入选“15条最值得一去的全球最美河流”。2014年,漓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如今,漫步在漓江畔,水清岸绿,白鹭蹁跹,鱼翔浅底。一江清碧的背后,是桂林持续数年对漓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接力。从沿江两岸大规模种植竹子、开展绿化、彩化、果化到“关、停、并、转、迁”多家工厂,再到将每年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总投资65.24亿元的14个漓江生态修复及自然景观提升重大工程集中开工、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启航,漓江这条从古而来的传奇江流,吹尽浮尘,正向新而生。(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为王战飞摄)
信息来源:桂林日报(记者韦莎妮娜)

想要玩转桂林却不知道如何做攻略?

现在,有它就够了!
『桂林微度假』小程序
点开即可,一键式获取桂林旅游全攻略
吃、住、行、游、购、娱
给行者一键可得的旅游资源,
触手可及的全方位桂林!
轻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完美旅行

桂林灵川

旅游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灵渠

驿站

阳朔

旅游

灌阳文化广电体育和

旅游局

龙胜

文旅

桂林资源县旅游

文化

平乐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旅游

恭城

临桂

文旅

桂林市

象山区

文化馆

叠彩区文化体育和

旅游局

逍遥

秀峰

遇见

七星

桂林雁山

旅游

广西桂林

图书馆

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桂林

有戏

桂林

非遗

甑皮岩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靖江王陵

文物管理处

桂林

博物馆

桂林群众

艺术馆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桂林

美术馆

桂林

画院

桂林市旅游公共

服务管理处

桂海碑林

博物馆

李宗仁文物

陈列馆

八路军桂林

办事处

纪念馆

桂林市导游

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