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汉代,唐宋均有所拓建,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泰山现存最为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体建筑——天贶殿,创建于宋代,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九五”之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在巍峨壮观的岱庙建筑群中,屋檐上的每一处细节都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同走进岱庙,揭开这些建筑元素背后的神秘面纱。
脊兽排位有“玄机”
岱庙天贶殿的屋脊上,“排排站”着一些长着角、翘着尾巴、遥望湛蓝天空的小身影。这一只只神态各异的小兽,依次排列在古建筑檐角处,被称为脊兽,人们常说的“五脊六兽”就是它们,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古代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兽,既为古建筑增添美感,使其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
泰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脊兽的排列有着严格规定,屋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大清会典》记载,天马与海马、狻猊与狎鱼之位可置换。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皇权与尊贵,寓意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凤是祥瑞象征,代表吉祥如意;狮子威严勇猛,能辟邪镇宅;天马、海马是能在天空与大海驰骋的神兽,象征皇家威德远播;狻猊喜烟好坐,常出现在香炉上,也有护佑平安之意;狎鱼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獬豸能辨是非曲直,是公正的象征;斗牛可镇水避火;行什则是一种带翅膀的猴面人身形象,具有降魔除妖的作用。这些脊兽各司其职,守护着建筑与一方平安,也向世人展示着古代森严的等级秩序。

一般来说,脊兽数量越多,建筑等级越高。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岱庙天贶殿屋脊上的脊兽则有6个。
瓦作构件的“奥秘”
瓦,即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在古建筑屋顶,横断面作半圆形的瓦为筒瓦,排列整齐有序,在阳光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为建筑增添了庄重之感;形状为弧形片状仰置于屋顶的为板瓦,铺成的屋面平整而流畅。板瓦与筒瓦相互配合,形成连续的排水坡面,起到排水防水作用。

瓦当是古建筑中覆盖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起着保护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滴水位于板瓦前端,呈下垂的尖形,其作用是让雨水顺着尖形的边缘滴下,防止雨水侵蚀墙面,保护建筑。
瓦当与滴水,共同起到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表面常常会有精美的图案,如花草、神兽等,不仅实用,还增添了建筑的美感。
瓦当是中国古建的重要构件之一,在岱庙举目皆是,却也最容易被游人忽略,但这小小的方寸图形里,内涵却极为丰富。

据介绍,岱庙现有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产物,瓦当具有典型的明清特点。位于岱庙中轴线的古建筑均按照宫殿规格铺设黄色琉璃瓦,瓦当均为黄色琉璃龙纹系列,凸显东岳神宫的崇高地位。中轴线两侧建筑则使用灰陶瓦当,比如东御座,是清乾隆帝祭祀泰山神时的休息场所,其垂花门、大殿、配殿等均采用灰陶瓦当。
从纹饰式样来看,岱庙中轴线建筑,如天贶殿、配天门、仁安门等瓦当饰以坐龙与行龙两种黄色琉璃纹饰,中轴线两侧除了有灰陶蟠龙纹瓦当外,还可寻见灰陶兽面瓦当。

岱庙古建及馆藏瓦当纹样丰富多样,1995年至2013年间,岱庙瓦当多有出土,自汉至清应有尽有,汉代文字云纹瓦当、唐代莲花纹瓦当、宋代兽面纹瓦当、明清龙纹瓦当等都已成为泰安市博物馆馆藏珍品。不同年代瓦当的出土再次证明岱庙在汉代已是重要的大型官式建筑,唐宋时期持续完善,岱庙绵延不断的历史脉络得以清晰呈现。
檐角构造显“匠心”
岱庙的飞檐造型优美,如飞鸟展翅,轻盈灵动。飞檐的设计不仅极具艺术观赏性,还有着实用功能,它能够扩大建筑的采光面积,同时将雨水抛离更远,减少雨水对建筑基础的侵蚀。飞檐的曲线与角度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与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在天贶殿四个飞檐的角上,挂着四只铃铛,被称作风铃,又称风铎,微风拂过,风铎便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为静谧的庙宇增添了灵动的气息。在古代,风铎不仅有装饰作用,还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功能,其声音可以惊走飞鸟,避免它们在屋檐筑巢,保护建筑结构。
斗拱构件层层叠加,相互咬合,宛如一朵朵盛开在梁柱之间的“木花”。斗拱在建筑中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将屋顶的重量传递到柱子上,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同时,斗拱的复杂造型和精美的雕刻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古代建筑等级和工艺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宫殿、庙宇等高级别的建筑中才能见到精美的斗拱。

仔细观察,在岱庙天贶殿梁枋与立柱相交处,自柱内伸出,形状如双翼,承托梁枋下分件,作为承重的构件,名为角替,俗称雀替,主要起加固和装饰作用。雀替的形式多样,有龙纹雀替、花鸟雀替等,其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在增强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为建筑增添了华丽的装饰效果。与斗拱相比,雀替的位置更靠近梁柱交接处,功能侧重于辅助支撑和美化,而斗拱在结构承重上的作用更为关键。
岱庙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历经千年岁月,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向人们诉说着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望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