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祝申遗成功25周年 | 四大景区携手联动——西递、宏村

图片图片

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龙门石窟、清东陵、西递宏村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5载春秋流转,于今朝回望,千年古堰依旧碧波潋滟、清流潺湲,以不息之姿润泽着天府之国的沃野千里;幽幽青城仍旧翠色欲滴、生态盎然,于苍茫林海间涵养着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悠远脉动;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静默中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辉煌;清东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之瑰宝,庄严里承载着皇家的辉煌记忆与建筑艺术的至臻美学;西递宏村被誉为“中国徽派古村落的活态样本”,恰似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于古朴宁静中尽展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值此申遗成功25周年,四大景区携手联动,于时光长河中回溯往昔峥嵘岁月,在时代浪潮里展望未来,共同铺展中华文明多元交融、璀璨夺目的瑰丽画卷,齐心守护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今年是西递、宏村申遗成功25周年,申遗成功,不仅让西递、宏村获得了“世界级”的身份认证,也为黟县带来了全域发展的新契机。25年来,黟县在保护中开发、在传承中创新,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成为全球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25年的发展证明,黟县西递、宏村申遗的成功,本身是一次成功的价值发现、文化复兴和社区激活,更是黟县“中国画里乡村 桃花源里人家”价值的被世人的明确认定。

黟县被誉为“桃源”,并非偶然。从地理环境、历史文献、文化背景到现实景观,黟县都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高度契合。



      

地理环境的完美契合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封闭盆地。古人进入黟县,多从渔亭沿漳水逆流而上,至“桃源洞”弃舟登岸,穿过狭窄山洞后,眼前豁然开朗,正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景象。这种“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体验,与《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如出一辙。



历史文献的有力佐证



自古便有文献将黟县与桃花源相联系。《徽州府志》《黟县志》等史志中多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曾游历黟县,留下“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的诗句,成为将黟县与桃源意象紧密联系的重要文学证据。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也明确指出:“桃花源……即今黟县之乡里也。”



文化背景的深度呼应


历史上,黟县及古徽州地区多次成为中原士族避乱南迁的聚居地。西递胡氏便是“李改胡”,自称唐昭宗后裔,为避乱迁居于此。这种“避秦时乱”的叙事模式,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高度相似。

由于地理封闭,黟县长期保留了古朴的民风与宗法制度,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社会和谐,恰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描绘的景象。


陶氏后裔的认同与定居


陶渊明后裔陶庚四迁居黟县后,曾作《卜宅》一诗,表达对黟县风光、民风与人情的赞美,并在此定居。诗中“故乡今不问,从此结茅邻”一句,道出他将黟县视为精神归宿的决心。


地名与景观的传承


黟县至今保留着与《桃花源记》对应的景观:

渔亭捕鱼人舍舟登陆的吻合;桃源洞:历史上一直是进入黟县的“山有小口”;

浔阳台:相传是李白垂钓听泉之处,与武陵渔人的身份相呼应;桃花源长廊:指从渔亭到黟县县城的一段河流两岸,遍植桃树,春日桃花盛开,再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的意境;“烟霞百里间”的黟城盆地,无异给了渔人“豁然开朗”的惊讶……


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西递、宏村申遗成功25年来,黟县推动全域旅游与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到“场景体验”、从“静态资源”到“动态资本”的转变。“中国画里乡村 桃花源里人家”已成为黟县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有人说,“桃花源”是文学的理想。但黟县以其真实的地理吻合、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持续的文化实践,让“世外桃源”不再只是理想,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


部分图片来源:黟县徽黄旅游集团



文章转自:黟县文旅

水灵妹在此表示感谢




- END -

【听说 都在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赞一下再走呀~比心图片

最后更新于 202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