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诚(1293年—1357年),字仲实,平定(今山西平定)人,元朝名臣。历任侍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国子监翰林学士、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等职,曾参与编修过辽史、金史、宋史三史。其人性情刚直、倔强,直言敢谏、秉公办事。主要著作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等。
吕思诚在广西为官,巡游桂林时作《桂林八景诗》,他在桂林唐代风景开发以及宋代风景营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桂林八景。吕思诚效法古人,以桂林古八景为题,赋诗八首,景观、标志、神话、传说、历史,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桂林山水跃然纸上,飞越时空。
《桂林八景·其一·尧山冬雪》
尧山绝秀岭南天,雪压林峦飘素烟。
高倚暮云屏掩翠,半消晴日玉开田。
驿梅逢腊岩前发,羽檄冲寒徼外传。
何日楼头闲拄笏,两阶舞罢对琼筵。
尧山山势大致南北延伸,状如伏牛,俗名牛山。因秦时曾在其西坡建尧帝庙,尧山之名由此而来。《太平寰宇记》记载:桂林灵川县尧山,在其州城北四十四里。
桂林尧山位于(今桂林市)二环外。由于山高,尧山气温比市区要低很多,每当冬季寒潮袭来,尧山会迎来一场雾凇美景,一眼望去,玉树琼枝,洁白晶莹。满山的雾凇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挂,缀满树枝,冰花包裹着松针,结成了各式各样美丽的冰凌花,远远望去,仿佛变成了一片绚丽的冰花世界。尧山群峰便呈现出一派银装素裹,冰峰雪岭的景象。“尧山冬雪”是桂林景点的古八景之一。

尧山上状若琼花的雾凇美景。图片来源:央广网
《桂林八景·其二·舜洞秋风》
西风飒飒桂林秋,万叠云山舜洞幽。
晓气沿崖秋色冷,凉飙吹树桂香浮。
轻摇斑竹江头恨,远送苍梧天外愁。
一旦薰风随律变,露华山色满南州。
舜洞秋风在虞山公园内,虞山公园位于中山北路北极广场附近。虞帝即舜帝,古传舜会作曲,且曾于巡视苍梧之野前到过桂林虞山。虞山之麓有洞南北穿,古时前临松林,后对皇潭。南风送暖之际,松涛声、穿洞的风声、流水叮咚声交响如乐,令人疑为舜作之曲《韶乐》。故洞名“韶音洞”,景名“舜洞秋风”。

虞山公园叠泉。图片来源:虞山公园
《桂林八景·其三·西峰晚照》
西峰西向桂林西,数点晴云落照低。
绝岳倚空排宝戟,斜晖转树绕雌蜺。
锦纹零乱霞前映,翠影参差雨后迷。
还似岘山诗酒客,醉来听唱《白铜鞮》。
桂林西山位于西山路。桂林西山由群峰、西湖及隐山组成,里面群峰环绕耸立,西湖、桃花江相映带,形成山重水复的奇景。每近黄昏,夕阳斜挂山峰,云林变幻、金光万道、紫气蒸腾,是为脍炙人口的桂林老八景之“西峰晚照”。

西山和西湖交相辉映。图片来源: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桂林八景·其四·东渡春澜》
东门东渡柳青青,雨后晴澜春水生。
月影流来波影碧,浪花飞起雪花轻。
涟漪忽动鱼翻藻,浩荡初开凫啑萍。
终日静观还有得,层层天色一舟横。
东渡春澜这一堂景观,指的是桂林抗战以前,漓江上的浮桥和周边的景观。古时候漓江是没有桥的,漓江水又宽又急,古人还没掌握深水架桥的技术,所以过江都是坐摇橹的渡船。涨水季节,时不时有渡船翻船。开春时漓江开始发春水,但水势还不是很大,给人有一种春江水暖的感觉,到处桃红柳绿。如今东渡春澜已成为了过去的回忆。
如今的解放桥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桥大气美观,人文底蕴深厚,桥底刻有各种图案,晚上在灯光的点缀下,更加美丽。

航拍解放桥夜景。图片来源:桂林市秀峰区甲山街道办事处
《桂林八景·其五·訾洲烟雨》
分合滩头见訾洲,訾洲烟雨水云秋。
空濛细縠沙头籁,散乱跳珠波面浮。
鸥鹭飞翔来上立,蛟龙腾跃此中浮。
蓑衣箬笠垂杨外,时有渔人横钓舟。
訾洲岛,位于百里画廊漓江核心区,是漓江上最著名的一座洲岛,与漓江、象山水月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千年为伴,是观赏城徽象鼻山的历史起源之地。
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应邀登洲游览时,作名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详绘訾洲秀丽景色,盛赞“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给予了桂林山水极高的评价。
每当春雨迷离,烟雾空濛时节,訾洲如被轻纱笼罩,此时景色最为迷人,古人因称之为“訾洲烟雨”。此诗即以此为题,写訾洲的烟雨风光。原先的訾洲是桂林人游泳的胜地,每到夏季的訾洲都是人潮涌动。訾洲现在新建了訾洲公园。当年的訾洲可能已经成为过去,但新的訾洲仍有自己的魅力。

春暖花开之际,游客们前往訾洲公园参观。图片来源:桂林晚报
《桂林八景·其六·桂岭晴岚》
桂岭崇崇插绛霄,晴岚浮动翠云飘。
晴峦碧润轻翻縠,岩壑精荧深染绡。
晚霭忽开高突兀,馀辉斜抹蔚苕峣。
缓行鸟径衣裳湿,莫说梅花万里遥。
桂岭晴岚指今宝积山一带雨后初晴、岚气飘渺的神仙环境。宝积山,山分南北两峰,中间低回,远看像个马鞍,山上树木繁茂,郁郁葱葱。山东北面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它与宝华山南北相对。

《桂林八景·其七·青碧上方》
献花随喜上方行,云影天光入户庭。
江水远翻僧眼碧,山峰轻染佛头青。
恒河莫讶沙无数,鹫岭休惊岳有灵。
色界不空因相起,贝多叶上写莲经。
青碧上方指的是民主路万寿巷内的开元寺古迹,位于桂林市象山区,距桂林王城约2000米。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重建的喇嘛式砖塔,唐代鉴真和尚曾在此礼拜,“青碧上方”则意指置绿珠于塔顶,致云霄晶莹欲滴。

开元寺的舍利塔。图片来源:桂林日报
《桂林八景·其八·栖霞真境》
七星山畔列松杉,羽服栖霞雪一龛。
人自世间来世外,洞从山北出山南。
日边五色迷晴霭,顶上三华粲夕岚。
仙去儒游真境在,一轮明月影寒潭。
现在的七星岩在古代又称为栖霞洞,该洞位于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距桂林王城约2000米,洞中鬼斧神工、幻石如画、霞映云掩。《桂林市志·山水志》“七星岩”条目中记载“元、明之际,栖霞真境名列桂林八景之一”。

“神仙洞府”七星岩。图片来源: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古八景是由吕思诚命名,他所命名的八景中包含了“春澜”“晚照”“烟雨”“冬雪”“晴岚”等具有大写意风格的词语,从侧面反映了他性格刚直大气的特征。
回顾吕思诚所描绘的桂林八景,我们仿佛随着他的笔触,穿越千年时光,漫步于那片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吕思诚笔下的每一景,都蕴含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敬仰,以及对生活其中那份宁静致远的向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桂林的每一面都刻画得细腻入微,让人在品味文字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信息来源: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