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陈望道、陈寅恪、胡适……桂林这处园林,竟然有那么多名人来过!

2025年初,随着一部名为《雁山有梦人未老》的微短剧在互联网上的热播,让桂林雁山园景区迎来了一阵观光热潮。作为微短剧的主要拍摄地,这座岭南园林绝美的风景中,又隐含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令游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本期《广西故事》带您走进这座集山之秀、水之丽、洞之奇、树之异于一身,又兼具历史人文风情的岭南名园——雁山园

这座园林位于桂林市南边的雁山区,于1869年建成,尽管建园历史并不悠久,却因独特的山水造园技艺,而成为岭南园林的代表。

雁山园中,水与山都近乎天成。相思江的支流由南向北穿园而过,或广池巨浸,或小溪曲涧,富于变化。乳钟山、方竹山两座小山矗如峰峦、列如屏障,喀斯特地貌更显其特色。尤其方竹山下,有一岩洞,洞口浅而窄,乍见无奇特之处。进得洞去,则豁然开朗,意境别辟,宽敞的岩洞内甚至可以摆设数十桌筵席。

最早开始建造此园的,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广西乡试解元(第一名)——唐岳。

在建园之前,唐岳特地前往上海豫园实地考察,并在《红楼梦》“大观园”的启发下实施建造,这里最初是唐家的别墅,叫做“雁山别墅”。据《临桂县志》记载:“岳既建别墅,冠盖云集,宴会演戏无虚日”,“声势煊赫,雄视一方”。

雁山园主楼涵通楼,其实是一座藏书楼,内“藏书万卷”,堪称清末广西第一藏书楼。在这里,唐岳与几位广西籍的“桐城派”古文家共同编辑整理文稿《涵通楼师友文钞》,收录了梅曾亮、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等名家的散文共计 197篇,此书后来成为研究近代岭南文学的重要作品。  

可惜好景不长。1873年唐岳去世后,唐氏家道中落,经营举步维艰,雁山园也逐渐荒凉起来。

1911年,晚清名臣岑春煊出资4万两白银,从唐岳后人手中购下此园,更名为“西林园”。稍作收拾之后的园子,重新焕发生机,让前来游玩的人们叹为名园。

辛亥革命爆发后,岑春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政坛上,无暇顾及这座岭南名园。在1920年的粤桂战争中,岑春煊支持的旧桂系军阀兵败如山倒,他被迫退出政坛隐居上海,雁山园也因此闲置起来。 

1921年12月, 孙中山前往桂林试图整合南方各军力量进行北伐。北伐联军总司令李烈钧临时征用雁山园为指挥部,并邀请孙中山入住。当时,桂林军政商学界代表在雁山园开欢迎会,孙中山在这里发表了兴师北伐的演说。而雁山园也以此为开端,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革命传奇。

1929年,岑春煊为将雁山园无偿赠送给广西省政府,希望用以兴办教育。1932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雁山园正式创建,这所学校名义上是新桂系军阀主办,实际上却由进步学者杨东莼担任校长主持工作。杨东莼招募了朱笃一、陈望道、薛暮桥等一批教师前来任教,大多是进步人士或者共产党员。他们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广西师专实际上成为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培养进步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广西声誉渐高,吸引了众多进步青年。

复旦大学退休教授陈振兴家中,存放着父亲陈望道当年留下的心爱之物——十多颗颜色已经深红的果粒,它们是陈望道八十多年前从广西带回来的。红豆的背后,是睹物思人的深情,也是对雁山时光的深刻回忆。 

19359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接受邀请,到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担任教师,学校安排他住在雁山园一栋小楼中楼旁边有两棵高大的红豆树,又名“相思树”,陈望道常在树下徘徊,拾取红豆,思念新婚不久、却远在他乡的妻子。这些他拾取的红豆,伴随他从广西到全国各地,数十年一直留在身边。

         (陈望道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

陈望道曾亲自为《月牙》(广西师专校刊)题名并绘制封面图案。这本杂志最大的特色就是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大胆讨论社会热点,抨击南京政府消极抗日、颂扬进步学生积极救亡和指导妇女如何在反日战线中做出贡献等时事热文,极力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一时间,校内政治空气、师生的抗日热情和文化艺术氛围都变得异常活跃。而由陈望道主导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活动,引导许多进步学生自觉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陈望道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陶保桓的青年,他来自柳州,正是在雁山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陶保桓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中共桂林支部书记,并重建了桂林、柳州等地的党组织。19378月,陶保桓不幸被新桂系当局逮捕,并于9月17日牺牲。

陶保桓 曾任中共桂林、柳州支部书记 

烈士的鲜血,像极了雁山园的红豆,炽热而鲜艳。除了陶保桓之外,广西师专还培养了刘敦安、李殷丹、杨江、路璠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并培养了大量的进步学生。这些满怀爱国热情的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广西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此后,广西大学、广西农学院等高等院校也相继在雁山园办学,雁山园从一座私家园林变成了广西高等教育摇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批学者陆续从四面八方云集桂林避难,并来到雁山园中的学校任教或讲学,这其中就包括陈寅恪、李四光、王力、胡适等著名学者。

1941年末,日本占领香港,正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的陈寅恪,拒绝了日本人委任其主持办学的要求,辗转来到桂林。

1942年6月至1943年8月,陈寅恪在广西大学任教,此时他和夫人唐筼,以及三个女儿的居所,就在雁山园内。那个时候,陈流求13岁、陈小彭11岁,陈美延5岁。

                                (国学大师 陈寅恪)

光阴荏苒,如今再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园子,眼前的景致依稀藏有童年的记忆,只是当年的孩童已入耄耋之年。

当硝烟散尽、往事故去,留下的是雁山园的绝美山水和人文情怀,今天的人们,则在这里探寻心灵所需的各种意境之美。

百年雁山园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展现出与其他园林不一样的文化之美。方竹山的竹影摇曳着温柔的风,拂过高大的红豆树,人们在雁山园中进行着愉悦心灵的旅途,也倾听着历史沧桑的心跳、回应着先烈山河无恙的期许。

此刻,雁山有梦,梦栖雁山。



更多精彩请关注

本周日(6月8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广西故事·雁山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