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锦点 阅读更多好文

01
陆游写下“青羊宫到浣花溪”

宋代陆游在淳熙三年(1176年)被指斥为“燕饮颓放”,他看到朝廷腐败昏庸,自己却无能冲锋陷阵,前线杀敌,所以借酒浇愁,放纵自己,干脆给自己取了名字叫陆放翁,在成都期间,写有“锦城已是六年留”的诗句。

青羊宫的梅花 图源:成都日报
他著名的《梅花绝句》肆意张扬,豪放陶醉,诗云:“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南宋的成都,依然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香风阵阵,飘洒江桥。有关史料记载,成都人在青羊宫赶花会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五日是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每逢此时,成都人便会全家出动,善男信女到这里拜祭老子,敬香祈福,花会与庙会结合,商贾繁荣,游人如织,老百姓踏青游玩,观赏花卉盆景,品尝成都小吃,观看戏剧杂耍,一派喧嚣,洋溢欢声笑语。
四川著名诗人戈壁舟60年前创作了一首四川清音的唱词《赶花会》,由四川清音大师李月秋演唱,优美的旋律至今余音绕梁:“北方骡马会是骑士武装(啊),成都的花会是美丽的姑娘,你看她踏着落梅,迎春花儿插头上,乘着春风摇翠柳,连天碧绿来锦江。姑娘来了,花会开放,浣花溪一条虹,红蓝绿紫粉黛黑(啊)黄,一夜春风雨,江山换新装。茶花似面庞,兰花香暗放,牡丹芍药竞芬芳。花似海人如潮,花香人更香。青羊宫里庙宇堂皇。二仙庵里楼阁清凉,花呀下人游荡,盆景儿万座(呀),万座盆景儿,锦绣山河矫模样。酒馆食堂花香茶香,赖汤圆、叶儿粑,咚咚咚一炮三响,龙抄手、钟水饺,还有素面大王,夫妻肺片儿,川北凉粉,海椒花椒葱蒜姜,辣粉辣粉又辣粉儿。姑娘们还在喊,(喊啥子?)熟油辣子多放多放(啊)。滚滚东流锦江水,多少后浪推前浪。出会场,踏夕阳,块块水田,堵堵玻璃窗,豌豆花白,苕花红亮亮,胡豆花儿蓝,菜花金晃晃,翠竹蝉鸣田鸡叫,柳绿丛中黄莺唱,万紫千红的大花会,年年在川西平原上。”
听罢一曲洋溢着川声川腔川情的四川清音,依依不舍地离开青羊宫,从青羊宫对面城墙的残垣断壁而下,可以骑溜溜马一直到浣花溪,一路赏心悦目,一路人声鼎沸,一路琳琅满目,优哉游哉!
“二十里路香不断”,显然是一个夸张的虚数,古代这里有城墙包围,不能直线到达,所以写成二十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从青羊宫到浣花溪不过有三里多路,必须经过青羊正街街头,一路西行,这里是青瓦灰房的老成都土红漆的商铺,不宽的街面熙熙攘攘,整齐高大的梧桐树枝叶覆盖,商家一家紧挨一家,人流如潮,裹白帕子的脑袋攒动,穿黑布衫马褂的挨着、挤着、移动着,好不热闹。这里是成都通往温江的唯一通道。民谚云:“亮头光,亮头光,五十五里到温江。”也就是说,要去温江必须在这条街的长途汽车站买票上车,这里更多的是操着温江、崇州、大邑口音的南路客伙,人声鼎沸的车站,是成都的西大门。
这条街的南端有一家成都自来水工厂,抽取旁边的浣花溪流水,经过生产加工流程,供应着成都新西门一带用户的吃水用水。再往下面是摸底河,河流从上游流下,一过送仙桥,一过浣花溪。当时的浣花溪一带是纵横阡陌的田野,可以沿着浣花溪走到楠木森森的杜甫草堂大门,路途中间有成都蜀绣厂、成都金银制品厂。送仙桥附近有成都水利发电学校(即四川电力职业学院)、水电部成都勘查设计院、成都电业局等单位,我的父亲曾经在这里上班,我这样的老成都人自然十分熟悉。
最近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再次寻访浣花溪,在四川博物院门前,看见有这样的木牌标识:浣花溪得名于唐代,浣花溪宽15米至20米,起源于龙爪堰,水流蜿蜒,绕流浣花公园、杜甫草堂,流经浣花溪廊桥、刘郎桥、和尚桥,至送仙桥下汇合摸底河注入南河,全长2884米,现在为中心城区景观兼具区间排水功能。再往西前进约190米就进入浣花溪公园。
浣花溪公园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运用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文化醇厚的历史底蕴,是一座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山水交融,花草树木绿荫蔽日,由万树山、沧浪湖和白鹭洲三大景点组成,浣花溪和干河两条河流穿园而过,是成都最大的开放式的五星级城市森林公园,形象演绎了杜甫的诗意韵味。

02
杜甫草堂与浣花溪

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有诗圣之谓的伟大诗人,与成都联系紧密。他在成都生活不到四年的时光里,却深深喜爱上成都的风土人情。成都给他安定的生活,激发他的灵感,使他写出吟咏惬意生活的诗篇,共240余首,这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并不多见,占了一生全部创作的近五分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奠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杜甫草堂 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759年冬,48岁的他卷入政治旋涡,逼迫弃官,从甘肃辗转到成都,他先寄居在浣花溪旁边的一座寺庙里,靠亲朋好友们的接济度日。不久他便萌发了为自己在浣花溪旁边建造自己的住所的想法,在成都尹裴冕帮助下,加之其表弟王十五的慷慨解囊,他自己种植草木竹子,修建池塘养鱼,开挖水井,打造生态环境,杜甫草堂应运而生。一家人其乐融融。他感到十分惬意,写出《江村》赞美浣花溪:“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驱此外更何求?”
明代文学家钟惺曾有散文《浣花溪记》。还是青年的钟惺,大清早独自从万里桥出发,过杜甫草堂、青羊宫,经三座桥后到达当时的“缘江路”,然后至武侯祠,再过梵安寺,始到当时的杜工部祠。无法说清他走的是陆路还是水路。钟惺惜墨如金,形容当时的浣花溪:“纤秀长曲,所见如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时远时近,竹柏苍然”,“平望如荠,水木清华”。钟惺游浣花溪时已近隆冬,但作者笔下的浣花溪,依然一派生机,美不胜收!足见当时生态之好。

浣花溪 图源:有点成都
现在,这里的梧桐掩映的林荫道两旁是成都有名的园子。右边是杜甫草堂,红色花墙蜿蜒前行,满园子翠绿竹子不甘寂寞,从花墙的空隙中伸出来,从墙头越出来,清风徐来,枝叶就飒飒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更衬出这条路的静谧。左边是去年才落成的别墅区,倚着流水淙淙、碧绿清澈的浣花溪而建,铁花低墙被金银花藤蔓缠绕,墙内的竹林疏疏朗朗。
小溪从一座廊桥下淌过,河面顿时变得宽阔,南来的溪流也汇聚于此,形成小湖泊。白色鹅卵石布满了斜坡的河堤,三两顽童嬉戏其上,白天鹅依然昂首悠游碧波上。东去的流水陡然从大岩石上跌落,便成了小小的瀑布,为满眼的绿色添了生动和情趣。其实,不知不觉中,便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大园子—浣花溪公园。它占地两百亩,多为坡地,利用坡地本身的形势,将树木、草坪、花卉铺陈其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拼石的道路、木石结合的台阶、从斜坡上流淌下来的花卉,少了人为的雕饰,刻意的布置,显得烂漫而随性。大片的香樟、银杏、楠木、槐树林各自占领着领地,不管在山坡下、道路旁、林子里都有供游人休息的木凳,和颜悦色的老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摆龙门阵、听鸟叫、逗鹦鹉、喝茶、读报,从容安详,一派天伦之乐。
杜甫草堂、草堂之春、浣花溪公园和百花潭公园连成一片,共同构成了浣花溪美景,也是目前成都的高尚居住社区。杜甫当年的愿望今日得以实现,诗圣也应当欣慰了吧!

03
浣花夫人的传说

唐代,西门外住着一户姓任的人家,母亲常到庙里烧香。一天晚上,她梦见神佛送她一颗明珠,不久就生下一个女儿。女儿渐渐长大,脸像莲花一样悦目,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有一个像糍粑一样甜软的心肠。她天天帮助母亲做家务,还常常帮助贫民家打柴担水。家里人把这姑娘当成宝贝,隔家邻居也都喜欢她。一天她正在门前河沟洗衣裳,看见有一个披着一件烂袈裟、一身干疮子的出家修行的和尚,和尚突然跌进她侧边的臭水沟,他爬上河岸,脱下沾满泥巴的袈裟,央求姑娘道:“姑娘!劳烦你们帮助我在水里揉一揉!”但是周围的姑娘们都避之不及,只有浣花姑娘欣然答应,她不嫌脏,二话没有说,接过来就浣洗,哪晓得袈裟下水一揉,水面就荡漾起美丽的莲花,袈裟只揉动几回,溪里就满是莲花,红红的一大片。她不知所措,抬眼一看,那和尚早已经不见踪影。再朝水里一看,手里的袈裟也不存在了,只剩下满河的莲花。从此人们把这条水沟喊成“浣花溪”,把姑娘洗衣的地方叫作“百花潭”,把洗衣姑娘喊作“浣花姑娘”。

浣花夫人祠 图源:方志四川
过了一些日子,有个叫崔宁的官,被派来镇守成都,一次,他便服出访,遇见浣花姑娘。崔宁一见钟情,就娶她为妾,当了浣花夫人。后来,崔宁奉召回京,由他的弟弟崔宽代守成都。这时,庐州刺史杨子琳趁机兵变,带起叛军前来攻打成都。崔宽不会打仗,无力守城,叫苦连天。浣花夫人为保成都,便捐出十万真金白银,募集勇士,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将士出征,顶盔披甲,跃马挥戈,英勇杀敌,把庐州刺史的叛军打跑了。
浣花夫人保住成都,帝王封赠她为冀国夫人,成都的百姓称赞她是巾帼英雄。后来,人们在浣花溪边修建浣花祠,为浣花夫人塑像。每年在她的生日四月十九那一天,老百姓都三五成群地到浣花祠祭奠她。

04
薛涛也曾久住浣花溪上游

唐朝时期,薛涛的才情在女子中绝对可算翘楚。按照薛涛小传的说法,薛涛本是长安良家女。随父亲薛郧做官来到成都,没想到父亲却客死他乡,只留下薛涛和母亲流寓成都。在薛涛15岁的时候,便有诗名在外。加上聪明伶俐,颇能与文人雅士相佐伴。在当时的西川幕府、文士常常与薛涛诗歌酬唱。成都人好吃好耍好娱乐,成都的官员也大都入乡随俗,西川幕府中的酒宴酬唱更是频繁,薛涛就这样游走在文化精英的盛宴上,精致而美丽,却不曾属于任何人。

薛涛 图源:成都发布
薛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在浣花溪上游的百花潭,在这里,为了方便写些短小的诗句,她还专门制作一些精巧的红色笺纸,后来被人称作薛涛笺。晚年的薛涛迁至城西的碧鸡坊,并在坊中筑有吟诗楼,直到75岁逝世。
早在唐朝,浣花溪一带就以制作彩色笺纸而闻名,李商隐就曾在自己的作品《送崔珏往西川》中提到过“浣花笺纸桃花色”,宋代诗人韩浦在《寄弟》中也有“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的诗句。这里最为著名的纸笺是家住溪旁的著名女诗人薛涛制作的薛涛笺,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这种红色小笺曾被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坛。
薛涛笺颜色、花纹甚精巧绚丽,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历代均有仿制。宋代发展了胭脂版纸笺,也称薛涛笺,用产于嘉州(今乐山)的胭脂树花染色。宋人诗曰:“名得只从嘉郡树,样传仍自薛涛时。”

05
浣花溪是蜀锦蜀绣诞生地

据三国时期蜀中历史学家谯周在《益州记》中记载:“成都织锦既成,灈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灈之,不如江水也。”此处所说的江水就是成都的流江,织好的锦缎在潭中和这段河流中经过漂洗更加亮丽。每到风和日丽,织女们就在这里浣锦,五彩缤纷的蜀锦像朵朵盛开的鲜花在潭中和水流中飘荡,久而久之,人们就称浣洗蜀锦的河流叫锦江,生产蜀锦的城市叫锦城。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
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锦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以上文字说明,浣花溪从古至今就是蜀锦的生产地、漂洗地,世世代代流传至今,为此我专门走访了蜀江锦院。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源: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位于浣花溪畔的蜀江锦院,内设大型蜀锦织造工场,多台蜀锦小花楼木织机现场手工制作蜀锦,3000多平方米内,蜀锦、蜀绣精品异彩纷呈,历代锦绣纹样琳琅满目。其前身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成都蜀锦厂。作为一家保有全套蜀锦手工制作工艺的场馆,其秉承两千多年的蜀锦传统织造技艺,致力于丝绸织锦的研究、古蜀锦纹样的复原、现代蜀锦装饰和实用功能的探究、少量历代蜀锦经典纹样的限量制作发行。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命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蜀江锦院”被授予“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旅游骨干企业”。“蜀江锦院”被原文化部授牌为全国唯一的“蜀锦织造技艺”传承单位。

06
1455首杜诗矗立草堂与浣花溪

一踏进浣花溪公园,我就看见一尊杜甫大型雕塑,迎面而来的是“杜甫千诗碑。”浣花溪公园以“诗圣广场”作为起点,展示了杜甫这名伟大诗人坎坷而波澜壮阔的一生。
2018年12月1日,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暨“杜甫千诗碑”落成仪式在成都举行。启动于2015年9月的“杜甫千诗碑”项目,将杜甫一生所写的1455首诗歌作品与书法、篆刻、园林、古建、雕塑等艺术形式巧妙结合,呈现于杜甫草堂博物馆与浣花溪公园。

杜甫千诗碑亭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过去三年间,为开展“杜甫千诗碑”项目,杜甫草堂博物馆一方面向国内公藏机构征集历代杜诗书法作品高精度数字图像,另一方面则邀请当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创作杜诗书法及篆刻力作。从本馆馆藏和所征集的以及从海内外28家博物馆的150件古代杜诗书法作品资料中,精选出宋、元、明、清及近现代40位书家名家的58件传世杜诗书法精品,将其作为底本,可谓佳作荟萃,异彩纷呈。
“杜甫千诗碑”延续了草堂旧居中轴线回廊式的经典川西古建风格的建筑形式。杜甫诗意小景、杜诗书法石刻碑廊,与草堂的川西古典园林交相辉映,将灵动多样的古建园林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以《春夜喜雨》为主题打造的“春夜喜雨园”以“喜雨亭”为中心,郑燮、爱新觉罗·弘历、王铎、郭沫若、马公愚、萧克、黄稚荃、邓拓等所写的十幅各具特色的杜诗——《春夜喜雨》,被镌刻于青石之上,列之于“喜雨亭”周边。清新的诗歌,苍劲的书法,清幽的园林,让人穿行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
从园林建设到石碑雕刻,再到传递方式,“杜甫千诗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诗意栖息空间。除了传统的诗歌阅读外,“杜甫千诗碑”将传统诗篇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为游客呈现诗学盛宴。一方面,通过对书法作品扫描二维码,观众便可了解到诗歌的创作背景、书法鉴赏等信息,并静听名家诵读;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微信了解诗歌的外语翻译,实现了“历史性和现代性,艺术性和自然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有机统一。
诗歌文化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歌及其人品春风化雨,早已滋养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杜甫千诗碑”的落成,不仅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注入新的气象,更是成都具体打造“诗歌之城”“书香成都”“文创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07
浣花公园的诗歌大道

与杜甫草堂老大门遥遥相对的浣花溪诗歌大道,从中国三千年诗歌长河浪花中选取了一百多朵绚丽夺目的诗花和两百多位当代和古代著名诗人的名字和生卒年代,镌刻在坚硬的花岗石大道上。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们,用他们的热血和心声,通过优秀的艺术手法、多彩的风格形式熔铸成名篇佳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奋斗精神、智慧结晶、人生理念。
这一高雅新景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巨大活化石……如果说浣花溪是成都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浣花溪公园则应该是一个承载杜甫草堂诗风灵气、集古今中国诗歌精品的百花园。尽管它采撷是诗海中的“凤毛麟角,”尽管它“小荷才露尖尖角”,只要你徜徉诗歌大道或者漫步诗歌小径,便可感触溢漫在林荫幽篁中的浓浓诗意。徐步悠游赏景同时,你俯首可阅,抬首可瞻。花岗石铺就的388米长诗歌大道上,镌刻着中国诗歌发展史不同时代300多位著名诗人墨客志士最脍炙人口、最发人深省、最撼人心魄的千古绝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字字句句饱含着深重的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寄予的希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依稀可见诗人仰天长叹、悲壮苍凉之景;亦可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体味李清照婉约的柔情,孤独寂寞的心绪,思夫的恋情。诗歌广场上更是大气磅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陈毅的《梅岭三章》、叶剑英的《八十抒怀》运笔娴熟,功底深厚,随意泼墨,酣畅淋漓,各具特色。我个人更喜欢周恩来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诗云:“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艰酬蹈海亦英雄。”全诗感情热烈,气势雄伟,追求真理的凌云壮志,“破壁而飞”!
诗歌大道两边的苍松翠柏丛中,由著名雕塑家塑造的25位历代著名诗人的塑像栩栩如生,仪态轩昂。屈原、李白、杜甫三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远远矗立在大道的尽头,像一块丰碑,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厚重,令人流连忘返!
文:温志航
编校:张雅迪
编审:赵霞
图:见图注
投稿邮箱:cd3000y@126.com
往期精彩↓

力 匕
锦城故事 一点即知
文化 | 文物
阝 勹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出品
投稿邮箱:cd3000y@126.com
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