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非遗赋能  侗音出山


广西三江:非遗赋能  侗音出山


在刚刚落幕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中学作为“中小学民族音乐进课堂”的优秀代表,其多年积淀的教学实践成果——《侗音情 民族魂》,从近2000个参展项目中脱颖而出,唱响了“非遗赋能教育”的动人乐章。一所深山里的乡镇中学,凭什么打动全国教育界?这份成果背后,藏着怎样的教育智慧? 



深耕文化根脉  二十年静待花开 


教育的创新,首在坚守文化的根脉。梅林乡中学的实践,不是浅尝辄止的“特色展示”,而是长达二十年的系统耕耘。他们将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深度融入课程体系,让“侗音”不再只是旋律,更成为涵养“民族魂”的生动载体。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文化的种子在代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名为“自信”的花朵。 


扎根乡土沃土  激活教育活力 


教育的活力,源于脚下的沃土。在全国模范教师石彦辉带领下,一支扎根乡土的教师团队,将侗族大歌的韵律,从“乡土记忆”转化为“鲜活教材”。这种“向下扎根”的教育探索,让学生在与自身血脉相连的文化滋养中,激发出最深沉的学习动力和文化自豪。 



共享创新成果  贡献基层智慧 


教育的价值,贵在成果的共享。从侗乡深山走向全国教博会,这个荣获广西特等奖的成果,展现了基层教育创新的蓬勃生命力。它为解决“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守护文化根脉、树立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贡献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三江方案”。这份认可,属于梅林乡中学,属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更属于所有在乡土教育一线默默耕耘的实践者。


从大山深处到南海之滨,从校园课堂到国家级展台,三江完成一场美丽的“文化出山记”。其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创新,既能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实地。当侗乡少年的歌声乘着教育创新的翅膀传向远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的薪火相传,更是一个民族在新时代挺拔自信的文化身姿。这正是教育强国建设中最坚实、最动人的力量。


记者:龚普康 通讯员:石彦辉







值班编辑:吴茂田

初审:   明   杨    柔

复审:龚普康

终审:谢以科

监制:张   迅


最后更新于 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