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龙船制作技艺

点击蓝字

非遗

关注我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今天推出“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系列之“桂林龙船制作技艺




(图为阳发仁造的丁字街、安庆楼、莲花塘龙船在解放桥游船。)

桂林龙船制作技艺

非遗

桂林龙船制作技艺:于2024年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灵川县的一项传统技艺。

桂林龙船制作技艺发展由来

桂林龙船制作技艺是灵川县验匠户村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自宋代以来,该村便为造船专业村,村民多以造船、修船为生。验匠户阳氏家族祖辈是由江西吉安地区卢陵县兴桥镇钩源村迁移而来,途中家族部分搬迁至桂林市郊阳家村、定江镇、潭下镇等地。清朝初年阳氏家族到灵川镇验匠户村,距今约300年历史。几百年来,家族的制船技艺也历经了商用船、渔船、龙船的演变。

广西地区龙船制作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到东汉时期的左江宁明花山岩画龙舟竞渡图,岩画中的场景图像反映了骆越人龙舟竞渡、铜鼓祭祀等文化习俗。越人临江河湖泊而居,频繁的水上生活为其文化习俗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不仅使越人“习于水斗,便于同舟”,为避“蛟龙”之害,而“披发文身”,而且以龙舟竞渡的习俗祭祀水神。

桂林龙船制作技艺发展现状

当前,该项目在灵川通过师徒、家族传承方式延续。桂林龙船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工艺技术价值、社会凝聚价值及经济价值。

桂林龙船制作技艺制作过程

桂林龙船制作需经选料、开料、接龙骨、起水(拗弯龙骨)、安装、抛光、打磨、上色等工序,制作一条长度为28米左右的标准龙船,通常需8人共同制作20天。一是选料、开料。选用上等的杉木、樟木等大木料,将木材切割成相应的形状和尺寸。二是接龙骨、起水。龙骨一般由三根圆木接成,中间四寸方,两头由三寸八渐渐缩到二寸四。圆木接口为燕尾榫用五颗钉子钉牢,中间一颗垫上五色布(需有红色无白色,表示吉利)钉入龙骨中间,接口用数条螺栓紧固,接好龙骨后,按龙船弧形用工艺将头尾弯曲(重物压弯)。三是安装船板。以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拉好水平线、垂线,将船舱隔板固定在龙骨上,接着将底板、照樑板拼贴到龙骨及隔板上。船两侧安装拿木、拍水板。隔板上部中心再压上“龙筋”和调整挠度的龙桩。船舱安座板,船头安装封头板。四是抛光、打磨、上色。整船外观抛光,每条缝隙扎入竹絮、刮油灰、打桐油、画鳞才完成全船工序。一条龙船需打磨、抛光近十遍,上漆4至5遍,体现出“慢工出细活”的匠人匠心。




(图为阳发仁正在刨平龙骨。)


(图为在龙骨上安隔板吊垂线。)


(图为弯曲龙船两边的拿木。)


(图为封船头封头板。)


(图为即将完工的安庆楼龙船。)


(图为验匠户师傅为大面圩修补龙船。)





【文中全部图片源于著作权人韦重杰

非遗

编辑 |余姝颖

校对 | 付   忠、诸葛琳子

审核 | 周小莉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带着文明旅行,拎着快乐回家。

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文明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

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

文明旅游,和谐相处。